淺談夏季易發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控與治療
(武漢金華農技術部 姚教授 錢教授)
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人畜紅細胞表面 血漿及骨髓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。臨床上多呈隱性經過,急性發病時主要以發熱、貧血和黃疸為主要特征。1932年,印度最先報道了“豬的一種類立克次氏體病或類微粒孢子病”。直至1950年,美國學者Splitter和Williamson等才確定為豬附紅細胞體病。我國于1981年在家兔體內發現首例該病后,相繼在牛、羊、豬、犬等動物中查到附紅細胞,以后在人群中證實了亦有感染。近年來,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和流行呈明顯上升趨勢,據有關報道,感染率均在90%左右,其發病率在15%~22%,有的地方發病率已達到50%~60%,甚至高達90%.
一、流行特征和傳播途徑
該病多發于高熱多雨、吸血昆蟲繁殖滋生季節,豬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—9月,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為發病最高峰期。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都易感,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。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平均潛伏期為7 d(3~20 d),但大部分豬常呈隱性感染。豬通過舔食斷尾、傷口,相互毆斗可直接傳播該病,在交配時,只有公豬將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陰道內才可能發生傳染。蚊子在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。多頭豬共用同一注射針頭,斷尾、打耳號、閹割、外科手術等是人為傳播該病的主要因素。感染附紅細胞體病的妊娠母豬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,引起流產,產下的仔豬也造成感染.
二、臨床癥狀
典型癥狀:高燒不退,體溫40~42 ℃,呈稽留熱。貧血、血液稀薄,采血后血流不止,黃疸,皮膚粘膜黃染。耳部、腹下、四肢內側皮膚發紅或出現紫斑,尤其耳部嚴重,出現紫紅色斑塊而后結痂,嚴重病例全身發紅,因此該病又被稱為“紅皮病”。仔豬表現為:腹下和股內側出現出血斑點后結痂,貧血嚴重,尤其發病后1~5 d死亡率較高,治愈后容易變為僵豬,影響育肥。個別急性病例仔豬突然死亡,口鼻流血,肛門出血,全身紅紫。有的突然癱瘓,食欲廢絕,嘶叫呻吟,肌肉顫抖,四肢抽搐,而后死亡。育成育肥豬隱性感染病例表現為蒼白貧血,被毛粗亂無光澤,皮膚皴裂,層層脫落,不庠。生長發育停滯、消瘦。還有部分感染豬并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,只有在發生應激反應(過度擁擠、氣候突變、換料、轉群等)或免疫抑制病如藍耳病的情況下,才會發病。因此,在診斷的時候最好將流行病學、臨床癥狀、病理變化和化驗室檢驗結合起來。母豬癥狀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,急性病例除了典型癥狀外,主要表現妊娠后期流產或死胎,此外,乳房和陰門水腫,產仔后泌乳較少,而且由于乳房炎癥往往缺乏母性,斷奶后不發情或屢配不孕。慢性病例除了衰弱,粘膜蒼白及黃疸外,往往表現為不發情或屢配不孕,公豬除了典型癥狀外還出現性欲減退,精子稀薄,配種后受精率下降等現象。
三、剖檢變化
剖檢可見血液稀薄,色淡,血凝不良,皮下水腫,黏膜、漿膜、腹腔內的脂肪、肝臟等呈不同程度的黃染。全身淋巴結腫大,肝臟不同程度腫大、出血、黃染,表面有輕微黃色條紋或灰白色病灶;膽囊輕度膨脹,膽汁濃稠;脾臟腫大,呈暗黑色,質地柔軟,切面結構模糊,邊緣增厚,心包積液,肝脾腫大,膽囊腫大,膽汁充盈。腎輕微腫大,有的豬腎臟有一半或部分血色素沉濁,呈暗黑色,如鵝眉豆狀,個別有微細出血或黃色斑,腹水增多.
四、細胞形態學變化
鮮血壓片法:病豬耳靜脈采血,滴1滴于載玻片上,與等量生理鹽水混合,加蓋蓋玻片,置于油鏡下鏡檢,可進行形態學分析和判斷??梢姶罅扛郊t細胞體附著于紅細胞上,形成圓形、橢圓形突起,使紅細胞呈鋸齒狀、星芒狀、菠蘿狀等多種形狀;另一部分存在于血漿中作翻滾變形運動,折光性很強,可作為豬感染附紅細胞體系的判斷依據。
五、預防措施
1、藥物預防:定期在飼料中添加“附優金樂 +弓球痢康”,連用7-10天;
或:定期在飼料中添加“附優金樂 +華農樂鍵”,連用7-10天;
2、凈化節肢動物(蚊蠅疥螨),配合“伊苯佳”一起使用效果最佳;3、定期消毒,用中等強度消毒劑消毒,如季胺鹽、氯離子、碘離子等類消毒劑消滅病毒和病菌,減少混合感染,提高豬的抵抗力,保證豬群健康生長;
4、加強飼養管理,采用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,定期添加“速效霉毒寶”,防止飼料變質和霉菌毒素的產生。
六、治療措施
1、肌注“左:氟泰肺寧100ml針劑,右:血蟲凈粉針”,嚴重病例應強心,補鐵、補液、健胃等輔助治療;
2、飼料中添加“附優金樂+弓球痢康+伊苯佳”,連用7-10天;
3、飲水添加“黃金多維C”,防止激發感染和應激反應。